从组局人汪勇看货代创业

 

几天前,央视报道过一位武汉抗疫自愿者汪勇的事迹,凭一已之力,组织调动上百位自愿者和企业,承担了援汉医护人员的上下班接送工作,之后还为15800多名医护人员解决了下班后的吃饭问题。先为他的实干精神鼓掌,从他身上除了看到一种血气方刚的奉献精神外,你还能察觉一些成功组局的逻辑。汪勇具备我们常说的组织能力,平时可能只用在工作上,没机会放大,这能力可能你也有,但被某种观念、情绪、恐惧阻碍,而汪勇却抓住了放大的机会。

汪勇初终很简单,看到疫情中医护人员交通受阻,虽然也害怕,可还是挺成而出,开车接送医护人员的过程中,发现需求人数太多,自己没办法满足,通过自媒体和通信工具发布请求信息后,一群志同道合的成员出现,组成团队,共同解决问题。接着他又发现医护人员下班没饭吃,他再次发信息找资源,通过努力,组成了一个可以解决一万五千多名医护人员吃饭服务系统,中间有采购的,有做饭的,有配送的,而且全部是自愿自发的。大家可以想想,当你想做一件事时,只要找到至同道合的人,钱都不是问题,目标和努力才是关键。

汪勇组的局,或者叫系统,通过运作解决某种需求,虽然没用钱来驱动,但在系统里运作的每一个人和主体,都体现了价值,由价值转化而来的社会责任感,持续驱动系统,想想看像不像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,汪勇如同那只点燃油气混合物的火花塞。

背景触发市场需求

汪勇组局的底层逻辑,除了他的组织能力强外,仍然是因武汉疫情触发的医护人员增多所导致。反观创业大潮中的创业者们,有多少人看清了所从事的行业和社会背景,又有多少人发现了类似医护人员交通受阻等市场需求,接着又有多少人找到了目标一致的团队成员,这三点不具备,你还敢创业?

所有市场需求的产生,都是受某种社会背景的触发,只是你所处的市场噪点太多,而你的经验、知识、能力和水平,都不足以识别行业、经济,甚至全球范围内的背景,所以你找到不到方向,找不到典型需求,所选的创业项目从一开始就错了。

分析是战略的前提

真的见意大家学习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,比如SWOT或戴明环之类的,对于客观看待问题,处理问题都非常有效,只是有些人懒得用,他觉得还不如用脑子里已有的认知,或者说算法来分析。但是,借助管理工具来解决问题,分析的深度一定强于我们自己的思考能力。拿SWOT来说,从外部环境的机分与威胁分析,到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分析,可以全面快速直观的找到你想要的答案,但弊端只是无法量化。

量化后的结果是目标

通过分析我们有了目标,如同汪勇一样,通过调研发现更多医护人员有交通上的需求,然后寻找能满足需求的自愿者,匹配需求量,直到解决问题。科特勒对市场营销中目标的要求,是必须满足四个条件:

  • 目标必须按照轻重缓急有层次地加以安排。
  • 只要可能,目标都应该加以量化。
  • 目标应是能够实现的。
  • 各项目标应该协调一致。

请原谅不能一一解释,你只能从操作过程中去识别和判断,目标不能大而全,你想要高利润,可能就要放弃另外一部分客户群,或者延长销售周期,不同目标也要实施不同的营销策划。

再强大的战略也会因执行不利而失败

汪勇在组织自愿者的过程中,遇到了很多困难,出于公益赚钱,被太多利益体或个人拒绝,可他没有放弃。如同我们创业、做项目一样,你想的再好,如果不行动,或者遇到困难选择放弃,那就等于空忙一场。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观点,战略只是创业或项目成功的七个要素之一,它包括:风格(企业识别)、技能(产品或能力)、人员(团队)、价值观(企业文化)、战略(目标与计划)、结构(组织)以及制度(规划)。

反馈和控制

这个小标题我借用了科特勒市场营销上一段,它贯穿了整个战略,使之良性循环,除了反馈和控制,我再也找不到其它词,能诠释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的:“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为重要”这句话了。假如,我们一开始就正确识别了市场背景,找到了需求,同时满足了需求,组织进入扩张,随后稳定形成瓶颈,公司越大就越会发生管理上的惰性,最终形成恶性循环。而反馈和控制机制会让公司保持正确的道路。为什么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公司,在技术或社会背景交替后消失了,就是因为大多数没有反馈和控制机制,或者说机制失效,没能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,最终被市场淘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