货代销售错配导致货代公司与个人的双输

 

在思考货代销售团队结构如何配置时,想起一件发生在身边朋友的跳槽经历,说起来不算成功,但对公司和个人来说非常有意义。所有事情本没有好坏之分,销售团队的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团队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,比如一家公司单纯的使用一种方式销售一种产品,且限定在一个区域内,劣势就是销售人员的配置标准单一,优点在于容易管理。

接着说朋友的跳槽经历,这里不提姓名,暂且叫这哥们:小张,上海的货代行业除了称呼对方英文名字外,还会在姓上加个“小”字,叫起来有种不一样的亲切感。废话少说,这哥们一直从事一代订舱业务,十几年间从一枚小销售成长为带着十几人销售团队的经理,负责海运整箱的某航线销售,手里有几家订舱量稳定的大客户,行业内人脉关系和口碑都不错,平时对团队进行业绩跟踪和管理,业务相对单一,且公司平台是家老牌定舱代理,业务稳定,风平浪静,没什么大风险,一个偶然的机会猎头找到他,提供了一个薪资待遇极其优厚的岗位,可能是人到中年,看着眼前的收入与工作没什么突破,开始动摇,遂决定跳槽,准备在新公司来个第二春。

新公司就职不久,他却发现很多问题,比如新平台背景和实力与原单位相比,完全不在一个竞争维度,新公司以终端项目为主,而原来的工作经验和资源全都在同行和渠道上,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存在很大差异,比如频繁出差和项目实地考验等。而新公司也是看中他的大客户关系,没几个月这哥们就已力不从心,单纯型的舱位销售与综合型的项目物流工作比起来,在业务能力的要求上,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,遂想离开,却没有更好的选择,骑虎难下之时,他跟我说起心事,我给出的建议是:如果不离开,必须适应新公司节奏,要不然只能是死循环,越做越累,直到被开掉或自我淘汰。

而他的到来也导致公司在某区域的业绩下滑,人力成本升高,虽然提供了三个月的考核期,但公司还是承担着未来的用人和业绩风险,另外,项目物流的跟踪转化期较长,新公司一般对高端销售人员的要求则是“来之能战”,虽然他有大客户资源,但局限在单纯的航线舱位销售上,在行业资源整合和综合物流解决方案能力上存在欠缺,这跟人脉关系的多少,为人处事多好、口碑多高,没有一毛钱关系。反之,这对个人本是件好事,照射出了自身的短板,借此机会完全可以好好弥补,前期业绩不良或者不适应都很正常,只要坚持,必定能适应且胜任,甚至,还可以换个东家继续弥补,哪个货代销售不是经历了几家公司才真正成熟起来的。

案例很简单,也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,每家货代公司的业务类型不同,如果你把趋向渠道类的销售人员,配置到了项目类的市场上;或者,你把善于使用网络工具销售的人员,配置到了电话销售岗上,就会出现严重的人力资源不匹配和浪费现象,这样的团队结构就是病态的。有人可能会说,人的主动性会让个体加速适应,是的,我承认,但个体缩短能力差异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,且每个人的想法心态各异。不同的客户群体必须要有不同类型的人员为之服务,否则只能是双输,身边有太多此类事件重复发生,因此,我坚持我的观点,以此提示各位货代从业者参考和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