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孩子:挑战》读书笔记(下)

作者:[美]鲁道夫·德雷克斯/薇姬·索尔兹

“孩子的不当行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错误的目标。寻求过度关注、权力之争、进行报复、自暴自弃是孩子不当行为的四个错误目标。”

我们总是因为孩子的哭闹,变得妥协。但完全不了解,孩子哭闹背后的真正原因。如果找到孩子哭闹的动机,你会觉得,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可笑的。比如,要引起父母的注意,要让你为她做事情,要比比看谁才是胜利者,等等。总之,孩子会利用父母反应最大的方式,引起你的注意,寻找归属感。

“如果成长健康,孩子保持了内心的勇气,那他不容易出现问题,能够随遇而安,顺其自然,通过展现能力和积极参与找到归属感。而如果孩子觉得气馁,没有得到鼓励,他的归属感就得不到满足。于是他的重心就会转向通过他人得到归属感和自我认知。”

如果,我们对孩子为了取得父母的过度关注,长期没有好的解决的话,会为他们建立过度依赖,无法独立处理之后生活中问题的态度。不能寻找到自我归属感,而只能通过自身的某些行为,来刺激外界,给予他关注来解决问题的方式,这也是我们成人后,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,用情续化的态度来对待和解决问题。

在孩子通过某种方式,刺激父母做出反应,是是否引起了父母的注意,是孩子取得关注的动机。父母在强行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,会触发孩子与父母产生权力较量,他的内心在说,“虽然我很小,但我也一样有办法让你听我的”,而父母在受到孩子不执行命令的结果后,情绪之下会使用过激的行为,来让自己的命令得到执行,满足成人的面子。但最后的结果,虽然是按照父母的命令做了,而实际上孩子用激怒父母取得胜利,他的代价则是被责骂或挨打。

“感到气馁的孩子寻求归属感的第三个错误目标,是报复”。

父母在与孩子之间,产生看谁比谁烈害的权力之争后,双方都想用各种办法来取得控制,可结果确是孩子会用你想不到的空子,对你进行报复,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。一旦孩子的内心有某种对自己的负面定位,或者能引起你注意的标签行为时,他们会使用这种行业,来反击父母,让他们再次做出过激的行为,比如“你说我坏孩子,我就坏给你看”的做法,反复正明自己比父母有权力。

“彻底气馁的孩子会产生第四个错误目标,表现为自暴自弃”。

这种情况我常常在成年人身上完全可以看到,对某件事或者工作的执行,是否能始终如一,是否在得到否定答案后,分析背后的原因,然后,再次去尝试行动和解决。又比如让孩子学习某项技能或者乐器,最能体现孩子是否会自暴自弃的情况。因孩子的身体机能发育和脑对情感体会的能力,还没完全建立,我们总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,如果达不到你就怎么样?及早定义了孩子能和不能的潜意识,一旦下了定义,你就为他确认了一种,我达不到的心理暗示,成年后的人产生大量的自卑和负面情续,全部的症结归结于此,孩子时期对自己的自暴自弃,将是之后人生之路上的最大绊脚石。

以上为第四到第六节的笔记,如果有朋友关注亲子教育问题,可以一起探讨这本书,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