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走在路上的郑州货代

 

说起郑州货代,其它港口同行的第一反应,一定是中欧班列和富士康,前几年,当地政府对物流的扶持政策力度之大,让外界同行多少有些羡慕,而享受这波红利的企业,发展的怎么样?据我所知,有太多不了了之。反到让真正有货量的一些老牌内外资货代,带着家档来到郑州,享受着当下的红利。

郑州当地货量有限,靠外部输送带来的增量,必然付出成本,至于这些成本支付给了哪一方,先说说郑州货代的几个层次,其中,第一梯队国有背景、外资背景、内资上市货代背景的公司,掌握着航司和班列资源,占据着郑州进出货流的必经之路,政策红利流到这,基本到此为止了;而处在中间的当地货代,以及其它城市流入的货代分公司,仍然以利差和指定货存活,没什么扶持,谈不上发展,只能算个网点,少数掌握货代资源的如空运包舱,还是需要依赖外部货量支持;而最后一部分郑州货代,则游走在当地人脉关系与国内的物流项目招投标上。

说起郑州,特别想说我在2005年外高桥的工作,当时在仓库车队当调度,车队37挂集卡车,清一色河南豫P牌照,规模一般,但在外高桥也算无人不知,因我们算是老上港五区国有背景企业。那时,负责夜班司机的工单派发,我是会计出身,还兼任了一部分车队结算工作,每天涉及车辆的加油、提还箱、甚至还报销大量我们允许的超重、超速罚单(比如因门点装箱不及时,导致的进港时间紧等原因),驾驶员平时需要大量现金周转,集卡车调度原则向来是“重来重去”不空跑,人停车不停,当时办公室没配备保险柜,搞的我每天提着十几万现金走来走去,尤其零晨四五点钟下班时,走在外高桥的路上,现在想想还真有些后怕。

在说车队的那37挂集卡车驾驶员,年纪最大的50多,最小的20岁刚出头,一人一车,每天的吃喝睡洗全在这辆车上。如果你在外高桥混过,就一定知道上海集卡车群体有三个帮,山东帮、安徽帮和河南帮,而河南帮驾驶员最能吃苦,为了工作赚钱,有家不能回,车就是家,单身的还可以接受,可有老婆孩子的,想的时候,只能让她们在某个路口一等,集卡车停下来接上后,继续跑在路上。我们每天在空调房里一坐,他们却颠沛流离的在提箱、送港、还箱的路上,看着不平等,你等到工资日,每月近七八千的收入,在2006年时的收入水平,算是平衡了大部分的辛苦吧!

集卡车跑在路上,时刻都有风险,即便你困了,也不能停下来靠在路边睡一下,知道为什么?因为有可能你这一觉醒来,或者一箱油没了(当时是1500块一箱油),或者几条刚换上的新轮胎消失了,如果你曾在夜里三四点钟,上过上海外高桥到洋山的外环路,你一定看到过蛇行在路上的集卡车,那些基本都是困的不行了的驾驶员。

说完河南籍的集卡车司机,在说跑在路上的那部分郑州货代,对于他们,其实我没什么素材,真正让我敢兴趣的,就是这些只要有货代需求信息、有物流招投标项目,有可能未来成为合作伙伴的人脉关系,一直在路上的他们,不管有没有成交机会,都会冲上去争取,如同我当时在车队当调度时的那些河南籍驾驶员的吃苦意识,如出一辙。

身边认识就认识一位这样的郑州货代,年纪大我十几岁,整年不变的职业经理人行头,之前文章里好像还提过,每年参与大大小小的物流项目招投标十几个,虽然累些,每年只要捞到一两个,回报都是相当高的。如果你是一位刚入行,或者入行很久的货代销售,想突破销售瓶颈,完全可以效仿这位哥哥,利用各种社会资源,收集各地项目信息,从办公室里走出去,通过面对面的社交、拜访去完成销售工作,也许你还会发现其它的市场机会和职业空间。当然,这需要你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和资源,而行走在这个社会上,这个江湖里,还会有些身不由已的事,让你不断突破自己的三观底线,把你染的五颜六色,钱可能赚到了,但失去的可能是自己的本来面目!